首页 >> 留学人员风采

皓首穷经报国家——留加分会走访拜望老学长

作者:戴华仁

2018/4/9 16:53:06

  祝福问候、家长里短,留加分会拜望小组与老学长们相谈甚欢。在这自然和谐的交流中,从老学长们口中听到了许多故事、从老学长们身上看到了很多品质。深受感动、万千感慨,化作修身养性、报效祖国的坚韧动力。

  承继名门报家国——前会长张燕学长

   张燕学长的上祖可以追溯到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她父亲张鸿吉也是早年留学生,他中学与胡乔木同班、大学与钱学森同班,大学毕业后与钱三强同事、合住一个 宿舍。1947年,张鸿吉作为科技人员被选派到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考察学习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听到新中国成立后就欣然乘船回国,但因途中受阻只好又返美读 书,并于1953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西屋电气公司工作20多年、取得很多发明等成果,并被列入美国名人录。1994年,张鸿吉先生返沪探亲,受到上海 有关方面接待,陪同重要领导参观了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考察了上海高科技产业和城市规划建设。

  张鸿吉未能顺利回国,在特定时期成了张 燕学长家庭的“政治负资产”。无奈之下,她的母亲带着她们姐弟妹回到兴化、到农村教书;张燕学长则肩负起了照顾4岁妹妹和8岁弟弟的重任。张燕学长在中学 就担任了学生会主席,她说这段经历给予她的锻炼终身受益,也滋养了他们姐弟妹之间无比深厚的感情。在党的培养下,他们姐弟妹都已成才;其中张燕学长则成长 为农业学家,曾经担任了国际亚非油料作物研究指导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农委主任和人大财经委主任以及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

  1989年后,我国所处国际环境比较艰难,时任留加分会会长的张燕学长积极与加拿大驻沪机构联系,通过民间外交为国分忧解难。

   1992年2月25日,张燕学长更是作为国家主席的特别代表出席了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的农村妇女参与经济发展高级会议;其后又于1995年在北京主持了 世界妇女大会的农村妇女论坛、于1996年参加了联合国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并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参加了国际议会联盟关于世界粮食的讨论,发出了 中国声音。

  专心投入必摘果——环保专家陆雍森教授

   陆教授的祖上是宁波人,但他从出生就在上海,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陆教授小时候是在上海读的教会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喜欢英语,一直到高中毕 业。可是上大学后,外语学的是俄语,英语渐被荒废。不过,他做事专心,全力投入学习俄语,以致考试时,在很多同学觉得困难的情况下,他反而轻松并饶有兴 趣、颇有收获。

  60年代初,国家强调学习欧美技术,但又缺乏英文资料;陆教授从苏联人写的英语教材和科技文献着手学习,循此恢复和提升 了英文阅读和写作水平,一举两得!功夫不负有心人!到80年代初期、单位选拔人才到西方进修时,陆教授成功胜出,去了我们今天由此结缘的加拿大多伦多大 学。

  中学毕业后,陆雍森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在学期间,他全情投入,学习成绩突出。也正因此,他当时就以学生的身份参加了我国第一个游泳池型反应堆供排水系统的设计研究。

   可惜的是,那时候正赶上国家困难时期,一个月只有30斤的粮票,菜肴只是水煮大白菜等。然而,正是长身体的年岁,当时又学习过于投入,终于病倒。身体痊 愈之后,他遗憾地离开了原来的研发团队,被分到设计研究院工作,并逐步成长为环境保护水处理方面的专家和单位的中坚力量。

  1984年, 由于家人身体健康等原因,年已50岁的陆教授选择回到上海,并最终加盟同济大学。开始时,他在同济的起点不高。一方面,在很多后辈都是教授、副教授的学术 队伍中,他只是与工程师职称对应的讲师身份;另一方面,在工程专业教学、科研方面都已有系统性人才配置,陆教授被安排到当时还少有人涉足的环境管理与影响 评价方面的初创性工作。

  又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一门心思、扎进全新的领域。1986年,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同志亲自推动的永新彩色显 像管项目需要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当时,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形势下,陆教授的团队以扎实的方案入选。但一开始这项工作进展并不顺利。陆教授率领团队做了大量 艰苦而认真的工作,例如从黄浦江上的吴淞口直到上游“大桥”踏踏实实地进行了多水质断面监测。到最后评审时,专家评审会改在大会议厅进行,坐满了专家和领 导;当时还没有PPT,陆教授团队就用许多写满各种数据、资料的大张纸头详尽展示项目环评的相关资料,最终得到一致认可,项目得以顺利通过!再后来,经过 团队的努力,使同济大学获得了上海高校第一个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证书,并长期保持了上海高校中的唯一!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正是陆雍森工作上的贡献,他逐步、甚至快速地得到了认可:五年时间内,就逐步提升为副教授、教授,成了真正的“陆教授”。1993年,获国家教委审批成为“博导”。

  陆教授一直严格自律、深耕不断!直到去年,他还在亲自用英文给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讲授《环境伦理》课程!陆教授甚至多次表示:只要留加分会有用得着的地方,绝不推辞!令后生感动不已!

  传奇人生献国家——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仇金泉学长

   仇学长的传奇经历是从小学就开始的!1952年,才十二三岁的仇学长就被选派到老大哥苏联去学习考察!而出国前后,仇学长在北京就住在团中央大院。当时 的团中央第一书记是胡耀邦同志,他每天很早就到机关,常常在晨露树下牵着仇学长的小手聊天、散步。当时的团中央少年部部长是陈琏同志,她是陈布雷最小的女 儿,1939年加入了共产党成了地下党员,对仇学长也是如姐姐一样关爱有加。

  仇老师出过一本《东隅桑榆集》,书中记载了恩师、挚友和亲人,除了胡耀邦、陈琏之外,还有很多响当当的名字,如汪道涵、徐匡迪等等。

  改革开放后,仇学长受时任上海市长汪道涵的嘱托,前往加拿大进修学习发达国家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仇学长如饥似渴、孜孜不倦、不辱使命,他的求教遍及北美大陆从西到东,专业也是从制造到水电到通信高科技等等、不一而足,航程竟达六万公里!

   仇老师在学习求教中也不卑不亢、平等交流,展现中国特色、发出中国声音。一次仇学长前往加拿大魁北克省电力部考察交流,魁省电力部为此升起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五星红旗,为国家、为上海争得了光彩。仇老师在交流、讲学中,也积极宣传中国发展的环境和机遇,感染海外学人回国服务、为国服务,为利用世界智慧发展 我国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本人一直保持着谦逊、低调的做人风格。留加分会举办活动时,我们几次想请仇老师讲讲他的经历和人生故事,可他总是谦虚地以“退休老人”而婉谢:“我没故事讲,我一个退休公务员是来给各位学长致敬和鼓掌来的。”一个关爱、扶掖年轻人的老学长更加令人尊敬!

  埋头追赶搞科研——著名船舶专家葛纬桢学长

  葛纬桢学长祖籍浙江,17岁那年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从此在上海一呆就是61年,从学习到工作全部贡献给了上海!“如果上海与浙江踢足球,我内心还是会站在申花队这边的!”葛学长诙谐地表达着这份浓浓的深情!

   葛学长在交大学的是船舶流体力学,毕业后就一直从事船舶水动力研究与新船型研发及其应用技术,共完成论文报告50余篇,其中7篇发表在国际会议与刊 物,11篇发表于全国性会议或刊物。他主持的被称为“全海候船”或“不晕的船”的小水线面双体船,其总体性能、结构与概念设计等项目被鉴定为整体上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把我国高性能船舶的研究、设计水平推上了新的台阶。他曾担任我国首艘2000吨级以上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实验1”号科考船的总设计师,现仍 任另一艘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型的科学调查作业船的总设计师,为我国高新船型及科考船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虽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他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看到 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需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直到现在,他仍坚持为单位继续发光发热、贡献力量!

  1982年,葛学长以“博士后”身份应邀前往加拿大留学,为其海军开发软件并指导硕士生。返沪后,在留加分会成立之初就积极加入,成为了分会的早期会员,而且一直关心分会,先后担任了副会长和名誉会长。如今,他的孙子又赴加拿大留学,与留加分会保持了更深一层的关联。

   有意思的是,这次走访拜望活动中,葛学长原本是被拜望的尊长;后来,怀着对分会、对老学长的感情,坚持要一起看望后续的张燕和薛国成学长;于是转变身份 又成了拜望小组的一员,继续后边的拜访行程。在最后一段拜望行程中,葛学长两三次接到老伴的来电,商量晚饭的事情。“我们两个这一路走来还是很和谐的”, 淡淡的表述中又透出美满家庭的浓浓亲情!

  言谈间,天已暗晚、华灯已放!拜望小组只好匆匆结束了走访行程,返程路上,夜火阑珊处,似乎飘来一首词曲:

  宏愿为家邦,寰宇转年轮,

  跨海求深造。华夏迎荣耀!

  皓首穷经壮志存,协力齐心报祖国,

  何遽苍颜老?!同筑康庄道!

  对呀,那不正是老学长的写照吗?!姑且加个题目《百尺楼·致留加老学长》吧。确实,从老学长身上,我们汲取了很大的激励和力量,有他们以及更多老学长给我们树立的榜样,化作我们修身养性、报效祖国的坚强动力,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