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每期杂志 >> 2018 >> 2018年-03期

【开卷有益】思极人文 搜炼古今——我的读书感悟

作者:杨赛

2018/6/26 16:17:45

  我出生在农村,父母大字不识几个,基本上不管我的学习,谈不上什么家学功底。在农村的小学和初中念书时,我除了背读课本上的古文应付考试外,没有受过其他文学训练。直到上了岳阳市第二师范学校,我才开始参加校园文学社团,经常一个人跑到洞庭湖畔的青草地里背诵一些中外诗文。那种感觉,与对着电脑,挂着耳机读书是完全不一样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要特别感谢教我语文的黄冠军老师。有一次,他布置我写一篇《草》的散文。我文心大发,寻章摘句,搜肠刮肚,从《诗经》《楚辞》中的草写起,一直写到“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结尾,写了一个多星期,把整个作文本都写完了。没想到黄老师居然将我的作文打印出来,给班上每位同学发一份做范文。那时,校外没有打印店,打印很稀罕。看着自己的作品第一次变成铅字,我的兴奋之情就跟郁达夫发表处女作时差不多。当年暑假,我就捧着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和余冠英先生主编的《古诗精选》坐在自家后门口大声诵读。我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就是这时候培养起来的。

  其实,学习古代文学,基础差不要紧,但一定要有兴趣和氛围。有位女研究生跟我说,她对古代文学一点兴趣都没有,我说那你就不必要来学这个专业。因为没有体验和兴趣,就去做研究,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切己体察,虚己涵咏

  1998年,我好不容易有机会上大学念中文系,拿到教材第一件事就是选自己感兴趣的编目,绘声绘色、充满感情地朗读起来。读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仿佛这个画面就在我的眼前。读到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鼻子就酸酸的,作者的情感不自觉地移到我自己的心上。直到前后座位上的同学都用很怪异的眼神看着我,我才收声。

  我很佩服我的古代文学老师陈蒲清教授,他给我们上课,古诗文张口就来。在大学里,我养成了背诵古文的习惯。学习古代文学,单靠默记还不行,还应该大声朗读,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朗读。后来我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讲授《中国音乐文学》的课程。我把那些古琴谱找来,带着学生一首一首地读,一首一首地吟,一首一首地唱。中国的诗歌,本是诗人情感与生命体验的结晶,中国的文字,有声、有情、有意、有韵,混作一团,自然难以理解,如果我们通过音高、音长、音强、节奏、表情、手势、动作辅助表现,就容易消化和吸收了。学习的过程,也是生命体验的过程,这就是朱熹所谓的“切己体察”吧。

  2000年,我考到湖南师范大学念硕士,首先分到陈戍国老师门下。第一次见他,他就布置我背诵由他点校的岳麓书社版四书五经。后来我转到郭建勋老师门下。郭老师说,湖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有治辞赋的传统,人人都要背楚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屈原写《离骚》曾得江山之助。于是,我经常爬上岳麓山,对着湘江水,大声诵读《离骚》《山鬼》《湘君》《湘夫人》。

  那时网络和手机都没有普及,功能也很少,到岳麓山上读书成了我最大的爱好。岳麓山风景优美,视野宽广,我读得声情并茂,乐在其中,自然能够陶冶性情,直养文心。我在《涵清斋别诗》中写道:“江山抱奇气,雄才荡稚胸。意欲追屈子,何计景与宋。飒飒风吹雨,啾啾猿夜鸣。沅湘流日夜,九歌黯销魂。”朱熹所谓的“虚己涵咏”大概就是这种境界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读诗文之余,我忍不住写一些拟古作品,如《国庆赋》《正情赋》《劝风筝文》《拟四愁诗》《白马篇》《子夜歌》《和陶诗》等,发表在湖南师大的报纸上,我把这些诗文寄给一些师长,收到他们的回复。比如,邓国光老师说:“先生为文,精思巧构,苟非得古人神髓者不能至于此也。以如此之文心从事古代文学之研究,信必能成大器,为学坛增光彩也。先生文采俊朗,亟盼善加珍视,努力奋进,敬能日颂萧《选》,蓄德日久,真积力入,自更上一层,项侔古人,凌风当代,吾自拭目。”郭建勋老师说:“《白马篇》如五丁开山,奇矫凌厉,刚健豪迈,颇有左思鲍照之风。《子夜歌》如九曲回环,清丽流畅,深情绵邈,亦有吴声、西曲之致。然婉则婉矣,总觉风云气少,儿女情多,似未若《正情赋》之明雅巧丽者也。”我知道,这些习作完全称不上这些谬奖,但师长们的激励却给了我莫大鼓舞,我学习中国文学劲头更足。

  2003年,我把这些不成熟的习作寄给上海师范大学曹旭老师,作为我考博士的行卷,得到了他的肯定。跟着曹旭老师念博士,他给我们布置很多作业:《千家诗》是唐人的语文教材,要尽量背下来,不仅要背,而且要发音准确、音质优美;智永和尚书写的《千字文》是唐人的书法教材,要放大了原帖去临摹,一笔一画都不能走样;陆机和李白都写了很多拟古诗,我们也要写拟古诗,还要把古诗改写成现代诗,把诗改写散文。我对这些作业兴味盎然,把摹写的对象扩展到《古文观止》和《乐府诗集》,我甚至还写了两首《和陶诗》,将这些拟作发表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报纸上。我到上海音乐学院工作后,又把一些古诗文改写成艺术歌曲的歌词,请作曲系的同学作曲、声乐系的同学演唱,辑成《风雅中国艺术歌曲集》。

  2009年春节,我去看曹老师,向他请教写书法的技巧。他让我手执毛笔,他握着我的手,示意我将腕力传达到笔尖上。我回来照着他教的方法去临摹、练习,果然取得很大的进步。把自己写的古诗文用毛笔抄下来,装裱了挂在墙上,是一种很不错的享受。学习古代文学跟练习书法过程相似,道理相通。第一步是临摹,第二步是创作。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都贯注了作者的生命体验,我们研习这些作品,在体会作者本人的生命体验的同时,也要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进去。

  读书要“专”

  除了随性背诵诗文,怡情养性之外,还得系统阅读其他典籍。中国古籍浩如烟海,要把书读好决非易事。2003年,我去拜见聂石樵先生。聂先生跟我说,有些人认为读博士就是要读很多书,其实能在读博士期间读好一部书,读懂一部书就很不错了。聂先生所说的,做学问要专,要有一部经典书籍垫底。没有这个底,学术便没有根底,说话便没有底气。东拉西扯,道听途说,算不得什么学问。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有系统地阅读。在图书馆里,我读得较系统的是《管锥篇》,根据《管锥篇》里的顺序去读相关原典。岳麓书社印行了大量简体标点本古籍,打折的时候,我成套成套地买回来,带到岳麓山上去读,《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我都读过,有些书籍我还反复读过多遍。其中一些我很感兴趣的篇目,我还根据《管锥篇》的治学路数做了大量批注。我还点读了《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乐府诗集》《文选》《全唐文》和《全唐诗》中的大部分篇目,边读边比较边做笔记,书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读书笔记。曹老师经常给我看他的读书笔记,他说,读书一定做笔记,能省很多时间,他的大部分论文构思,来自于读书笔记。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初学者,12年来随老师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和体会,我总结为16个字“学穷书府,思极人文,极目天下,搜炼古今”,供读者朋友们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