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英语世界里第二古老的大学,剑桥大学培育了众多的杰出校友。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留学生到剑桥大学留学,走出了王应睐、曹天钦和邹承鲁等科学巨匠。他们为中国生物化学界带来了剑桥的优良作风和研究传统,他们追求科学的精神推动了中国现代科学的起步,在上海生化所,被亲切地称为“剑桥三剑客”。
王应睐:领导科学家实现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2001年7月5日,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讲述了一位刚刚病逝的中国老人的故事。《自然》杂志载文纪念一位中国人是不多见的。该文作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王灵智教授说:“他的故事,应该让每一个中国人知道。”
这位老人名叫王应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原所长,他组织进行了胰岛素的人工合成。这项科研成果被一些科学家认为是新中国50年中最有可能获诺贝尔奖的成就。遗憾的是,诺贝尔奖最终没有颁给他和他的同事。
1981年,王应睐领导中国科学家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转移核糖核酸,人们以“中国生化先驱”赞誉他。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更是将王应睐称为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王应睐1907年出生于福建金门岛一个僻静的农村——山后社。2岁丧父,6岁丧母,4岁开始在公办私塾读书,17岁进入福州协和大学,次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专攻工业化学。
1929年,王应睐毕业后留校工作,因工作繁忙等原因染上了肺结核,当时没有特效药,死亡率很高,但是王应睐决定再次求学。他考取了剑桥大学博士,师从国际学术界享有盛名的凯林教授,改学生物化学。在英国,他还被卷入过一场比试。因为在中国农村进行过营养状况调查,他不仅目睹现状,更感到简易测定的重要性,便研究出一种目测维生素B的新方法。而专门研究维生素B的牛津大学教授彼德斯很不服气,英国相关机构便组织了一次实际比试。实验证明彼德斯教授的测定仪器过程复杂,远不如王应睐的简易测定准确度高,让观者都信服了。
1945年王应睐载誉回国,1958年筹备创建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并任所长。1965年9月,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牛胰岛素,轰动了世界。次年年底,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蒂塞刘斯来到中国,他当时非常为难,因为参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人员仅骨干就有20多位,但该奖授奖对象最多只能有3人。
胰岛素合成工作的参加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邹承鲁院士曾回忆说,当时应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要求,聂荣臻元帅主持从研究队伍中挑出获奖者,聂帅挑来挑去,拿出的名单中仍有4个人的名字。这4个人的名单中,也没有王应睐的名字,按评奖规则,诺贝尔奖不授予组织者。
邹承鲁说,王应睐没有在胰岛素合成和他以后领衔的转移核糖核酸合成两项工作的任何一篇论文上署名,“按说他都有资格署名,这和今天一些到处署名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王应睐在合成胰岛素研究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生化所许根俊院士说:“对一个牵涉许多单位、许多人员的研究工作,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大工程,领导者的信心、正确而不是错误的判断和决心,知人善任,组织合适的人才来做合适的工作,所有这些,都只有真正学识渊博和极富想象力的人才能做到。”
曹天钦:我国现代蛋白研究的奠基人
1951年春,曹天钦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还被剑桥大学Gaius学院破例吸收为荣誉院员,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在英联邦科学界获此殊荣。
他原本准备赴美国哈佛大学,在著名蛋白质物理化学家P.Doty的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国。但有一天下午,曹天钦和剑桥大学的中国同学谈起了曾留学剑桥大学、后回国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副所长的王应睐,谈论的话题就是当时海外留学生最关注的如何回国参加建设。后来,曹天钦收到王应睐一封热情呼唤他回国工作的邀请信,使他改变了到美国从事研究的计划,决定马上回来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原本曹天钦与妻子谢希德商定,等待谢希德取得学位后一起回国。然而,朝鲜半岛上突然爆发了战争,当时美国政府禁止留学生回国。在李约瑟博士的协助下,谢希德以赴英结婚为理由,于1952年5月成功地由美抵英,和曹天钦举行了一场见诸报端的西式婚礼。3个月后,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从英国启程,经过苏伊士运河、印度、新加坡、吉隆坡,历经一个月到达香港,于1952年10月1日到达上海,这天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4个国庆节日。
回到国内的曹天钦面对的是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但他却乐在其中。当时,为了完成一个实验,曹天钦需要从最基础的步骤做起:带着助手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合成实验试剂;没有实验设备,自己动手制作;国内唯一一台电子显微镜成了宝贝……
在“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条件做研究”的艰苦条件下,曹天钦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都属于开创性的研究成果。“第一个重要成果是首次发现了肌球蛋白轻链。”曹天钦的学生龚祖埙解释说,“肌球蛋白是一个大分子,在此之前的科学家们分离出了这一蛋白,但一直没能弄清楚它的结构。曹先生在1953年将该蛋白的重链与轻链分离开来。直到今天,这一研究结果还在教科书里。”
“曹先生另一项重要研究是在1963年完成的有关原肌球蛋白类晶体电子显微研究,这比Cohen和Longley在1966年进行的更为著名的相似工作早得多。”龚祖埙说,“日本著名生化学家江桥节郎因此把曹先生称为‘原肌球蛋白先生’。”
此外,曹天钦还对副肌球蛋白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也是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组织和参与者之一。这些都使得曹天钦成为我国现代蛋白研究的奠基人。除了在蛋白质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外,曹天钦根据国家的需求,将研究领域扩展到植物病毒领域,发现了若干新的病毒或病毒株。
对于科学事业孜孜不倦追求的曹天钦,正如龚祖埙的评价:“他是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中国梦的追梦人和实践者。”
邹承鲁:与诺贝尔奖两度擦肩而过
邹承鲁是中国生物化学界的泰斗。有人甚至发过这样的评论:在中国,学生化的只要一提起邹承鲁,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之所以赢得这样的赞誉,是由于邹承鲁在上世纪60年代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完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制工作。这一重大发现,当时在国际上的影响丝毫不亚于中国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从而成为人工改造生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邹承鲁是江苏无锡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次年,以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化学类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剑桥大学录取,直接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一次,在剑桥同学的聚会上,邹承鲁和李四光的独生女儿李林同台演唱了一曲《松花江上》,优美的歌词,悲怆的曲调,激起了他们对祖国的共同思念。共同的理想,相近的专业,使得他们的感情与日俱增。1949年8月25日,在博恩毛斯海边,伴着海浪的鸣奏,李四光亲自主持了这对年轻人的婚礼。
李林和邹承鲁的蜜月刚刚度完,新中国成立的轰轰礼炮鸣响了。父亲回国后,李林和邹承鲁继续留在英国完成学业。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誓言,他们都早已决定:学成后要立即加入到新中国建设者的行列之中。1951年6月,邹承鲁获得博士学位,他以男子汉的果敢告别了新婚不到一年的妻子,回到祖国,在上海的生理生化所开始了新中国酶学研究的奠基工作。
邹承鲁为我国率先实现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创立了“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和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的理论体系。他也得到了各种各样的荣誉:1978年,与另外四位候选人共同被推荐入诺贝尔奖候选项目,1981年,他参与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一等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院士,也是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的荣誉会员。
对待科学事业,邹承鲁一贯认真严肃,敢于质疑。刚从国外回来时,20多岁的他,在学术大会上有疑问就站起来质疑,有时搞得主讲人下不来台。在后来面对学术界的不良现象时,他的直率使他常常面对种种压力。学生们说他直率得简直到了“傻”的程度,从来不会掩饰自己。同行们说:“像邹承鲁这样老一辈的科学家,他们的爱国心是完全真诚和纯粹的,他们对于现在的功利不能理解。”
邹承鲁说,你要是老想着在科学上出名,那就永远做不成一个好科学家。这是他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第一篇文章时,导师对他的教导,也是他科学人生的座右铭。邹承鲁的学生在写完第一篇文章之后,署上了老师的名字,而邹承鲁则毫不犹豫地删掉了,他说,当年在英国念书的时候,导师就是这样做的。
邹承鲁常常引用白居易的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强调科学上的评价要讲究可靠而不是快速,成功不能一蹴而就。
(本文根据网络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