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初夏,青浦县青浦镇盈中新村发生了一起惨案:一名小偷行窃失风,撞见了女主人卓女士,恶向胆边生的他残忍地将卓女士和她仅3个月大的孩子杀害后,亡命天涯。
2004年,徐汇区斜土路地区发生一起入室抢劫杀人案,几个月后即将踏入婚姻殿堂的年轻医生被残忍杀害。凶手不知所踪。
今年4月,上海青浦警方和徐汇警方分别发布了两个消息:28年前的青浦“一号命案”凶手落网!14年前的徐汇区入室盗窃杀人案侦破,3名嫌疑人悉数被抓获!
时隔那么多年,凶手终于落网,真是大快人心。这两个案件的告破,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八个字作了最好的注释:无论时间过去多久,罪恶都会得到严惩;作恶之人无论逃到天涯海角,都逃不脱追捕。两起陈年积案的成功侦破,是正义的胜利,是法治的胜利,更是上海警察职业精神的胜利!
“那么多年了,你一直在等这么一天,我们也一直在等这么一天。今天,我们终于见面了!”这是徐汇案件第一个嫌疑人落网后,侦查员谢福生审讯的开场白。这段开场白,老谢已经在心里准备了14年。
是的,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对于逝者的至亲,又或是负责办案的刑警,有人离开,有人回来。但有些东西,无人可以忘记,无人敢于忘记。
14年,一个儿童已经长大成人;28年,一个国家足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岁月荏苒,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两个公安分局对凶案的侦查以及对嫌疑人的追踪,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不抛弃,不放弃,28年来,对嫌疑人王某及其家庭的调查,已成为一代代青浦刑警的常规工作。1998年,案发后的8年,青浦刑侦支队将王某列为“001号”在逃嫌疑人上网追逃。2011年,公安部部署开展“清网行动”,支队又将他作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梳理排查。功夫不负苦心人,今年3月,他们终于从安徽将洗白了身份的王某捉拿归案。
徐汇警方更不容易,案发后,只知道作案的至少有两名嫌疑人,但他们的身份一直没有确定。尽管半年中排查了上千人,笔录做了一尺多厚,但凶手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然而,让人感动的是,徐汇刑侦支队多年来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次到外省市侦办各类案件,技术员和侦查员随行的文件中必然包含着2004年凶案现场所提取到的生物痕迹,请当地公安机关协助查询比对。正是这种寂寞坚守、苦苦追寻,才换来了14年后的柳暗花明、水落石出。
这一切,不由得让人感慨: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维护法律尊严的执着,这种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激励着几代刑警不懈努力,终于将凶手绳之以法,告慰死者家属。
14年前和28年的命案能够被侦破,也要归功于于我国刑侦科技的进步。近年来,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也使各地刑事侦查工作如虎添翼:DNA实验室、微量物质实验室、DNA数据库、指纹库、图像库……就拿DNA数据库来说,全国数据库的样本量已达4400多万条。
这两起凶杀案的嫌疑人,正是近期从全国的公安信息库中找到线索的。2017年底,公安部的新技术再次升级,青浦刑警才通过提交比对王某照片,梳理出了可疑人员名单。而徐汇警方也是在今年2月从公安部的信息库中发现踪迹:徐汇警方保存多年的痕迹,与一名常姓山东青岛吸毒人员对比上了。时下,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天罗地网织得更加密集,刑侦手段也更加丰富。从另一方面,对于犯罪分子也有一种震慑作用:不要心存侥幸,一个人干了坏事,必定会留下蛛丝马迹,终将难逃法网。
上海这两起陈年积案件的告破,也是对市民安全感的一种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安全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感受,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中,而良好的治安则是安全感的重要一环。如果生活在一个治安不佳的城市,获得感和幸福感必定大打折扣。
去年出炉的一份2017“中国游客心目中最安全的目的地”评选中,67%的游客投票中国,得票率最高;而这份调查中评选出国内最有安全感的十大城市,上海名列榜首。上海市公安局2017年全年社会治安统计数据也显示:全市刑事案件破案数同比上升2.1%,“两抢”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9.1%,入室盗窃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7.4%。更值得注意的一个数字是:命案破案率已连续两年达到100%!上海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安全城市之一,这其中,上海公安民警,特别是出生入死的刑警,功不可没。
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犯罪。罪与罚,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除暴安良,惩恶扬善,守护生命,是公安民警的职责,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