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的相似性
日本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没有国内市场,对美国主导的国际市场高度依赖。因此,无论战前还是战后,日本无法经营全球性的国际市场,只是拼命输出本国产品,在境外国际市场抢占份额。重光葵曾经反省过,日本奉行的重商主义“种下了战后抵制日货的种子”。虽然在扮演国际市场供应者角色上,日本非常称职,其在工艺制造与品牌经营方面的造诣惊人。但与欧洲相比,欧盟实现了欧洲市场的统一,奠定了欧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基础,而日本缺乏自己主导的国际市场,日元也无法实现国际化。广场协议犹如一道封印,让日本三十多年来在国际市场、国际货币方面难以出人头地。
中国目前的国际经济地位与日本类似。中国没有自己主导的国际市场,人民币国际化缺乏基础,基本上是充当美国市场的供应者,两国同样对美国市场高度依赖。但也有差别:一是中国基本上占据美国中低端产品的市场,偏重于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二是中国经济体量巨大,生产能力超强,日本也把一些工厂设在中国;三是整个西方世界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没有把中国请到饭桌上一起用餐。这个基本国情的解读是,如果中国不去改变与日本相似的重商主义模式,把出口导向型经济改成面向市场型经济,努力经营自己主导的国际市场,那么人民币国际化是很难实现的。
“一带一路”国际市场上
中日合作理由多
如果把特朗普对中兴制裁后又松口事件与李克强总理访日后中日关系改善的事件联系起来看,我们似乎看到一个机会,即东亚周边经济环境开始改善,中国需要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国没有必要与美俄迎头相撞,同时也没有必要完全退出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美式体系虽然霸性十足,但也讲究规则。既然讲规则,就要讲道理。中国追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国际市场,向世界敞开国门,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一带一路”国际新合作对于中国来说是建设国际市场的战略机遇。国际市场的关键要素就是消费者的规模。中国有14亿人口,与沿线国家合起来近40亿人口。去年11月,我在新德里辨喜国际基金会上讲,中印两国人口总计达26亿,足以推动亚洲共同市场的建设,对此印度学者相当认可。
同理,在“一带一路”国际市场上,中日两国也有很多合作理由。
首先,“一带一路”国际市场的核心区域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带,与日本一衣带水。日本在这个地区有很多投资,容易融入进去。
其次,日美关系的经济基础是美国市场的不可抗拒性,日本别无选择。如果邻国出现新兴国际市场,具有巨大的消费能力以及交通便利,甚至文化上的相通性,日本当然没有必要舍近求远。
最后,“一带一路”国际市场意味着沿线国家的资源性交易也会在这个市场上完成,让日本省去了与多个国家打交道的贸易成本。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市场贸易规则的运用,日本就可以获得它所需要的资源性产品。
抓住机遇,共同合作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尽管中日仍然在美国治下的世界体系发展,但必须要有新思路,改变某些被动局面。中日双方应该避免在沿线国家进行零和博弈,而是共同合作,整合双方资源,用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市场建设,创造双赢格局。
日本在沿线国家有很多投资,也有很强的影响力,很受当地国家欢迎。日本先进的制造技术与科创能力可以为“一带一路”国际市场贡献高端价值链,提升“一带一路”国际市场的国际吸引力。李克强总理这次访问参观了日本一些工厂。日本展示的先进技术对中国震动很大。记得华国锋、邓小平访日的时候,有过一部纪录片,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时我们很受震动。想不到40年后,中日继续维持着如此的差距。因此,李克强总理的访问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反思的东西很多,但愿我们长点记性,不要总在历史的轮回中打转。希望总是留给谦卑内敛、具有进取性的民族!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