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每期杂志 >> 2018 >> 2018年02期

【历史一页】“建筑是一门为人服务的学问”——纪念我会名誉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复东学长

作者:肖边

2018/4/9 16:53:38

  著名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所长,我会名誉理事戴复东学长,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2月25日上午8时33分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享年90岁。

  名将之子、建筑大师

  戴复东1928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后任教于同济大学,他是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戴复东曾回忆,其父戴安澜在缅甸抗日牺牲后,由母亲独自抚养家里兄妹三人,生活艰苦。于是,他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养活一家人。在当时那个年代,只有学工科才可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才能养家糊口,而他从小就很喜欢画画,因此选择了和绘画相关的建筑专业。

  1983年,戴复东被公派至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规划研究院作访问学者。1984年春天,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获得了普利兹克奖(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他用这笔奖金设立了一个在美华人学者奖学金,每年奖励一名。戴复东就获得了第一届奖学金——2000美元。据说,当时他用这笔奖学金作了一次环美旅行,独自一人乘美国灰狗汽车公司的长途汽车,从纽约出发,在美国整整兜了一圈半,考察了32座城市、北部大草原、西海岸森林带、迈阿密海滩、迪斯尼乐园、尼加拉大瀑布。尽管途中经历了几乎丧命的危险,但是整个行程令他大长见识,并由衷地感悟到:建筑是一项为人服务的学问。建筑师只有真正热爱人、关怀人,才能使建筑环境为人服务得更好。这也让戴复东长期崇尚的“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建筑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巩固。

  戴复东的建筑生涯拥有不少研究成果:他不畏艰难开展轻钢砼轻板房屋体系及产业化研究开发,进行住宅商品化的制作组装销售全过程研究,设计出内外墙自封闭体系,使房屋建设向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化走出探索性的一步;在医院、航空港建筑、高层超高层建筑研究方面富有成果;参加主持评审数十项重大项目,是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亚运中心、首都机场、浦东机场等重大项目的专家组专家。此外,他重视乡土建筑与文化研究,如布依石建筑、胶东海草石屋、江南水乡建筑和藏族建筑,尤以海草石屋的北斗山庄,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获得国内外赞誉。

  1999年,戴复东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8月,中国创造学会与国际管理学会联合授予戴复东院士“中华创意产业大奖终身成就奖”。

  阳光伉俪、绚丽人生

  戴复东的妻子吴庐生也是建筑设计师,夫妻两人为大学同窗,由于读于同一个系,经常去图书馆自学,兴趣相近,在如何做学问的问题上有共同的看法,后来结成伉俪。

  作为著名建筑学家,戴复东在半个多世纪里,主持设计了近百项工程。而这对建筑界的伉俪,也一起设计了很多作品,比如武汉东湖梅岭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宿舍、杭州华侨饭店方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建筑群等。

  上海交通大学宿舍是这对建筑界伉俪年轻时合作完成的著名作品,其中的通风设计引领了日后对于类似问题的解决理念。戴复东曾说,当时国家的投资很少,也没有现成的设计标准,只知道建成后要能够给尽可能多的教师使用。由于当时没有空调,所以通风问题成为整个设计的关键。“我们在设计中让起居室和餐厅、卧室和工作室的两边都有窗户,形成空气对流。现在这种设计已经成为最时髦的通风设计概念。”

  戴复东说,他们两个人的很多作品都是在相互合作与商讨中完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到晚年,二人依然会在一起进行一些大型规划。吴芦生曾说,两个人在建筑设计上是互相取长补短的。“他有艺术细胞,徒手画的功底很好,也有中国文学的底蕴;我在技术和计算方面比较强,结构学很好。”

  孜孜不倦、匠心育人

  对于年轻的建筑师,戴复东曾提到“宏观、中观、微观”的理念,他说,一个人首先要有宏观的认识,在宏观甚至中观认识的指导下来处理中观和微观的事情,这样才不会走错方向。我们经常只看到眼前的东西,却忽视了这个东西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和周围其他事物的关系。只有将这三个层面都考虑到,才能够少范错误,才能够做的更好。

  在60余年的为师生涯中,戴复东教授悉心指导培养了大量建筑学专业人才,包括博士后3人、博士生41人、硕士生52人及众多的本科生。他先后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为同济建筑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发展奉献出了无尽心力。

  他建议建筑学的老师们要认真看待建筑领域内将会发生的重大变化,与时俱进、高瞻远瞩地看待我们的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教学改革先行者,要为学生打下建筑设计的坚实基础,防止“好高骛远”,培养既能脚踏实地、又敢于大胆创新,国家和社会今天和明天都切实需要的、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人才。

  2010年10月,中国建筑学会授予戴复东院士“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

  “坚韧不拔地追求,执着勤奋地探究,清醒周密地思索,谦虚谨慎地奋斗!”这是这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的座右铭,也是他建筑人生的真实写照。

  而今斯人虽去,但其为师为学的精神品格及卓越功绩,将长存于天地间,激励一代代后学奋发有为、砥砺前行!

  (根据澎湃新闻等综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