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末,一部前南斯拉夫二战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热映,让这座位于巴尔干半岛中心的城市在中国家喻户晓。一座城市在一个世纪内经历了三场战争(一战、二战和波黑战争),让萨拉热窝闻名于世。随着巴尔干旅游的逐渐升温,盛夏期间,我走进了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地区,走进了萨拉热窝。
上世纪90年代,巴尔干半岛的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分裂为六个独立国家(塞尔维亚、波黑、马其顿、黑山、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我们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南斯拉夫首都)出发,驱车300公里抵达群山环抱、如今是波黑共和国首都的萨拉热窝。由于塞尔维亚和波黑不是欧盟国,加上工作效率低下,因此进出两国边防海关颇为费时。进入萨拉热窝城区后,第一感觉就是一座座建在山坡绿野上的暗红色斜坡屋顶和白色或奶黄色墙面的建筑,错落有致,配上墨绿色尖顶的教堂,衬托在蓝天白云下,犹如油画,赏心悦目,煞是好看。
波黑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400多万人口,主要有三大族群,约43%的波西尼亚人信奉伊斯兰教,称为穆族;31%的塞尔维亚人信奉东正教,称为塞族;17%的克罗地亚人信奉天主教,称为克族。所以萨拉热窝也被称为“巴尔干半岛的耶路撒冷”。自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波黑地区,统治时间长达400多年,给当地带来了伊斯兰教,萨拉热窝曾经是除了伊斯坦布尔之外第二大穆斯林城市。
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建立的巴查尔西亚老城区,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巴尔干地区最大的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就坐落在老城。除清真寺外,土耳其风格的饭庄、水烟馆、咖啡馆、烤肉店、客栈随处可见,颇具中世纪色彩的各种手工艺品商铺鳞次栉比;一条条“弹格路”小巷横贯其中,穿戴伊斯兰传统服饰的穆斯林男女老少穿梭其间,让人身历其境,恍如处在某个阿拉伯国家。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许多外景地取自于老城,我们居然找到了电影中的清真寺、钟楼、铜匠铺、广场等实景处。老城附近有一座石桥,就是在这座貌似普通的石桥畔,1914年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桥对面博物馆外墙上的纪念碑这样记载: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此暗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佛朗兹·费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娅。这座桥就是一战历史上著名的普林西普桥,后改名为拉丁桥。现在成为一处热门旅游景点。
紧连老城的是萨拉热窝的中心城区,建成于统治巴尔干地区50余年的奥匈帝国衰亡期间(1867-1918)。中心城区和老城之间用一条白油漆线划分,上写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ES,是指东西方文化在此相逢的“萨拉热窝的东西方文化相汇之处”。中心城区建筑以巴洛克风格为主,耶稣圣心座堂是中心城区的地标建筑,这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大教堂,为纪念耶稣基督的圣心而建造。萨拉热窝各种教堂林立,包括基督教堂、犹太教堂和更多的大小清真寺长期共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所持的开放态度。20世纪之前,萨拉热窝曾经被公认为不同信仰不同民族和睦相处的典范。
在萨拉热窝,我们看到许多建筑废墟和房屋墙面上留下了无数的枪炮弹孔,据说附近的山区田野还有未被清除的地雷区。这是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波黑战争留下的伤痕。在这场战争中,萨拉热窝不幸再次成为惨烈的主战场。全城曾被拒绝公投独立的塞族武装围困达三年之久,断电断水断粮,全城的物资供应仅靠一条地下隧道运输,就连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穆斯林导演哈·查尔瓦兹也饿死在他曾经参加“保卫”过的这座城市中。这场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导致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波黑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莫斯塔尔桥和位于克罗地亚的世界文化遗产杜波罗夫尼克古城区,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摧毁。
波黑战争已经结束了21年,但萨拉热窝远未恢复元气,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落后。我们来到位于铁托元帅大街上的二战纪念碑和长明灯前,看到前来参观吊唁的游客络绎不绝,回想起贝尔格莱德保存完好并对外开放的铁托纪念馆,感到有些民众依然在怀念这位铁腕总统和曾经统一的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二战期间,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共产党把国家和人民从德国法西斯铁蹄下解放出来,并且在此后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开辟了一条新路。上世纪70年代,南斯拉夫的人均收入已达1900美金,跨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在他逝世后的第四年,即1984年,萨拉热窝还成功举办了一届冬季奥运会。但到80年代末,南斯拉夫冒出上百个政党,争权夺利,政坛失控,导致九十年代南斯拉夫彻底分裂,各国纷纷独立,战乱冲突不断……
此行走进巴尔干,走进萨拉热窝,我再次目睹战争的无情、和平的脆弱,倍感我们国家路线正确、国家统一、社会祥和、人民富康是何等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