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非常敢想的航天人,虽然很早就听过在空间太阳能电站这个概念,但是有一天偶然看到很多国家都煞有介事地开展了概念设计,完成了系统迭代和可行性分析,我的心情一下子觉得自己可shallow啦。每每有业外的朋友和我聊这个,我还总会很严肃地告诉对方:这个绝对只是幻想,既不靠谱也没什么意思。所谓知耻而后勇,今天就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聊聊在太空中造电站这件事。
话说1968年,格雷泽博士提出了“空间太阳能电站”这个概念,简单地讲就是在太空中构建巨大的太阳能收集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无线能量传输,为地面输送大量洁净稳定的能源。
空间能量获取
想出这个点子应该是很自然的,就像我也能想到只要找出人类衰老的基因,然后想办法控制它,就可以延长我们的寿命甚至获得永生一样。这种点子的特点就是需求非常明确,解决的途径也非常的清晰,关键的问题就是——做不到啊!太难了。
尽管难,但是对空间电站项目从没停止过投入和研究,其动因就在于其前景真的很诱人。空间获取太阳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在空间尤其是地球同步轨道这样的高轨道,日照的时间是非常长的,基本没什么夜晚,闭着眼睛电能都起码是地面的两倍。然后呢,还没有大气,所以一来不怕大气对阳光的损耗,二来没有阴天下雨,也没有雾霾,可以持续不断地产生电能,这真是太美好啦!
这个时候,如果哲学再学的好点就很重要啦。天底下哪里有这样的好事情,如此美好的背后肯定有坑的。而且坑还不少呢!
第一个大坑,要产生出足够多的电量就需要在空间建造一个非常巨大的系统,这玩意儿在短时间内根本就造不出来。这个系统比现有在轨的卫星起码要大3-4个数量级,意味着这个电站将无比庞大,因为它需要足够大的太阳能采集系统去收集太阳光,所以他的尺寸起码也是公里量级。现在最大的卫星倒是已经有一两百米的天线了,可是要造出公里以上的太阳电池,整列还要随着太阳光的方向而变化,这个技术就是走在航天最前列的美国也做不到啊。
然而人家可还真不简单,提出概念之后,楞是不断地做方案,不断地推翻,不断地改进,迭代了一轮又一轮。一直到1999年空间太阳能电源探索研究和技术计划(SERT),继承了之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集成对称聚光系统,并开展了子系统设计与可行性分析。一下子弄得有模有样,搞得跟真的似的。
SERT系统采用汇聚的手段,通过两侧的大型的薄膜聚光系统汇聚太阳光,汇聚系统有控制机构,可以不断地指向太阳,而后将太阳光汇聚到转换系统产生电能,再将电能转化为微波传输到地面。
还有就是太阳帆塔项目(Suntower),该项目也很有想象力,系统采用重力梯度稳定,使得系统垂直于地面,由分立的单元进行太阳光汇聚与产能,再通过底端进行对地的能量传输。这样的优点是可以慢慢部署、慢慢升级,问题是由于不能调整姿态,所以不能一直瞄向太阳,无法做到持续稳定地提供电能。
无线能量传输
空间系统建成后,获取的电能要传输到地面,就需要能量无线传输技术。如今提出的主要有两种技术方式,一种是微波传输,一种是激光传输。
无线微波传输的理论早已有之。微波传输还是很有优势的,首先是不受天气影响,可以全天候地向地面传输能量。其次,和激光比起来转化效率也很高。然而问题也不少,传输距离有限,当前实验还是在很短的距离上实现无线传输,要实现从几万公里外进行高效率传输,要突破的技术还非常地多,而且微波传输的天线一定小不了。那么,又是大太阳阵列,又是大微波天线,这系统就没法造了。
激光无线传输系统有很多自己的优点。首先,其发射装置可以很小,这样工程好实现。但是“坑”也不少。因为激光是光,所以有云了就不能传输,地面雾霾太大恐怕也有问题,而且现在的转化效率很低,例如20%的转化效率,意味着80%的能量都变成了热能,作为需要传输GW级别的系统,我觉得这是开机就要烧了的节奏。
当然,其他很多国家也都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设想和计划,然而离实现,哪怕只是实现一个初步的演示系统都很有难度。
梦想还是要的
这个时候,我们又要把哲学搬出来了。哲学会告诉你,有这么多坑应该要兴奋才对啊,这说明后面有太多的技术机会,而且那么诱人的前景,随随便便也能牵引出一个个技术体系。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脑洞大开,未来这个太阳能电站还真不一定就是用来给地面供电的。
我觉得最起码在很多领域就非常有价值,例如建设同步轨道或者更远的空间港口,这些必须要巨大的太阳能采集系统,如今把什么3D打印在轨制造放到这个系统里练一练,未来高太空工厂什么的也不是梦啊。
第二,真不用给地面充电,但可以给这些航天器充电啊。这样一来,这些航天器都不要装什么帆板了,也不用装什么SADA,又贵又容易坏。很多复杂的卫星一下子就简单了许多。
而且,我觉得人类在拓展空间的过程中也可以一边发展一边造电站,接力传输,为每一步空间殖民提供杠杠滴能源保障!
所以最后来句俗的,梦想还是要有的,实现不了这个,难说实现个更好的呢!